广西打造独具特色的富硒产业链 使富硒产业尽快发展成为百亿元新兴产业 |
文章来源:宋明 发布时间:2025-04-05 12:09:53 |
此次疫情将给一些在线产业带来重大机遇,也对物流效率提出更高要求。 大力减税降费并尽快落实。其结果,企业可能倒闭更多,失业更多,财政困难和负债也更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反而减弱。 其二,以往的经验证明,政府大规模投资虽然短期能拉动冶金、建材、能源等少数行业快速增长,但一旦大规模投资浪潮结束,这些行业往往会陷入产能过剩境地,并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如果民生优先,当务之急有几件事: 第一,继续抓紧防控和医疗支持,争取尽快结束疫情。中国在上世纪80-90年代平均比例为62:37。但投资绝不是越多越好,过高的资本形成率和过低的消费率导致了需求结构失衡,消费不足而产能扩张过快,使各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对各地受疫情影响生活困难的家庭也要实行紧急救助和提供服务,暂时不能复课的地区要尽快普及停课学生的网上教育。 近年来虽然资本形成减缓,但上述比例仍然在54:45左右,消费率仍然过低,资本形成率仍然过高。对面临困难仍能救活的企业采取提供短期贷款担保、降低利息负担,帮助企业招工复产,促进供求衔接,疏通交通运输物流渠道等措施。三是采取适应财政扩张的货币政策。 工人返回工厂手续很多,各级政府之担忧确实能理解,复工申请层层批复、复工培训、疫情防控、人员梳理管控,每一个细节都重要,这确实是无奈之举。另一方面,还将对这几年供给侧改革所培育出来的有利于促进高品质消费的优质供给带来冲击,一旦疫情过去,这些供给跟不上,也不利于重启经济循环。五是动员各地区各部门因地制宜出台针对中小企业的纾困措施。但是工人依然回不来,封路、封村、劝返、拒入、户籍、住所、隔离时间等问题,这才是导致复工的第一大难点。 但是我们能熬多久?国家目前要求企业不裁员、正常发工资,可是企业的产品生产不出来,生产出来又流通不出去,资金不能及时收回来,如何保障员工工资?就怕疫情没有了,工厂也没有了,社会失去了造血的机器,这比起疫情本身其实更可怕。但此次疫情不同,波及范围远超非典,几乎涵盖了我国所有经济活跃和发达的省市。 为了弥补企业损失,建议允许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对该延长的假期实行适当补工,由员工自行选择在一年内的双休日或其他节假日进行补工1000亿用来为突发性失业的职工提供非全日制、非MBA类商业性培训的再就业培训,这些再保险资金可由行业培训中介向联营管理机构申请,用于培训再就业及转型就业之用,即职工意外失业保险。这些都是当时令人耳目一新的创新实践。如果行业中介组织能在这场困局中升级转身,国民经济体系的科研板块与产业园区板块在产业链上实现更紧密整合,在区域研究、行业研究、产业研究上取得更大突破,就有可能为疫情过后的尽快恢复和更长远发展创造条件。 第二,对厂商主体来说,在正常生产恢复之前,中小微厂商应尽快制定企业的财务流动性计划,商讨必要的经营瘦身以及职工通过降薪参与持股等可能措施,调动所有成员积极性,缓解企业在困难期的超负荷风险。只要我们充分发挥中国人独有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我们的企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在渡过疫情难关后走向新的平稳增长是必然的事。还有1000亿用来帮助有需求的企业进行业务转型或创新企业开办之用,即创新启动保险。抗击新冠病毒肺炎疫情过程中,我国医疗战线卫士用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捍卫着国家公共卫生长城。 突如其来的疫情又带来意料之外的冲击,使不少企业压力陡增。而且由于国民经济体系规模和转型成长的巨大韧性,这场疫情造成的GDP损失也不会太大。 (作者分别是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江苏银行苏州分行行长) 进入专题: 新冠肺炎 。过去一年多来,受美国单方面发动贸易战以及经济结构内在调整等因素影响,我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 团结起来办难事,齐心合力办新事,让企业稳定用工、恢复活力等目标落在制度实处。一些处在成本收益持平线上下的企业运营尤其艰难。为使企业渡过疫情考验,首先,我们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在推出稳定用工、流动性舒缓、税费扶助性减免、金融帮助等相关调剂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出台保障和促进经济恢复活力的靶向战略措施。这对中国经济的成长、制度创新在产业层面的落实、产学研的深度融合以及人力资源的产业链拟合等,都将起到促进作用。过去一二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在总体平稳迅速的同时,也遭遇了几次不期而遇的冲击事件,比如2003年的非典、这两年的外来贸易冲突和当前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加上我国经济发展正进入新阶段,这些都要求我们除了建立产业发展和投资基金之外,还要建立防止意外经济冲击事件的政策性再保险制度,为商业再保险提供引导和托底,鼓励商业保险创新开发新的险种,为中国经济进入新的成长阶段——在中等收入的基础上尽早进入发达行列——提供发展和安全两个方向上的保障。从疫情发展形势看,湖北以外地区确诊病例连续几天下降,这对盼望尽快回归正常生活和工作的国人来说无疑是好消息。 如果当下一些企业能够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在困境中走向转型和升级,那将是转危为机的创举。疫情是暂时的,因疫情防控带来的生产暂停、产品滞销及运营损失等也将是短时间的。 但抗疫整体形势依然严峻,遏制新冠病毒的斗争短时间内还将持续。第三,对行业组织来说,纵向横向的各类产业协会、商会及联盟,也应在这场疫情中寻求转型,改变以往仅仅作为政府和企业间桥梁的中介功能,向更具创新性的建设者和管理参与方过渡。 与此同时,另一场与遏制疫情同样重要的战役也摆在国人面前。过去几年我国出现不少由高校、科研单位及地方社区创立的创新工坊或创意空间实体,这些实体亟需与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形成的两万多家各类、各级产业园区的孵化器机制进行对接,进而与园区内的深层产业实体进行对接。 这方面有过不少可资借鉴的企业榜样,比如1990年代惠普等一些企业的管理创新,2000年代本田集团旗下公司的集体管理和职工持股以及2010年前后华为公司员工持股机制下的快速成长。比如,根据笔者粗略测算,如果国家在当前抗疫过程中建立一个总额3000亿元人民币左右的意外经济冲击再保险基金,委托银行系(国开行、农发行和大的战略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从政策性保险机构等目标中遴选)联营管理,其中1000亿用于补偿封城和延迟上班期间企业因租金、员工工资以及不可逆转性合同执行遭遇的损失,即企业意外冲击保险2003年中国制造业产出刚突破5000亿美元,截至2018年这一数字为4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这是否影响利率市场化改革? 巴曙松:监管部门的要求涉及下调贷款利率等,但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企业的贷款量和贷款利率需要根据LPR形成机制确定。 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通过进一步压缩银行加点以降低LPR的难度较大,MLF降息的必要性就可能上升。新京报聚焦疫情对经济运行带来的冲击和影响,邀请顶级学者和各行各业资深人士,为疫情中的中国经济献计献策,以期推动市场恢复、经济发展。 4,中央要求疫情期间做好六稳工作,其中稳就业居于首位,我认为是非常关键的。因此,需要事前充分预计疫情的不同演变情形,相应做好政策准备,降低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冲击。 各级地方政府以此为契机加大医院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中国长期处于紧平衡的医疗资源。而2020年贸易不确定性犹存,2019年世界经济仅增长2.9%,中国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速徘徊于8%-10%之间。 以非典为例,非典疫情暴发期约在2003年2月底至5月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下降明显,从3月末的9.3%下降到5月末的4.3%。新京报:有观点认为,本次疫情对GDP增速负影响或超过0.5个百分点。另外,为了控制疫情,对交通运输行业进行管制,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产品的供给,从而影响消费。但根据疫情本身的规律和当前党中央统一部署、各级政府严厉有效的及时管控,预计疫情对中国经济活动的影响应当是暂时性的,更值得关注的是需要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之后,及时总结提升此次疫情中暴露出来的城市化快速推进中的应急管理能力和公众卫生服务能力。 而2020全年的GDP增速情况更多地需要依赖政府的货币与财政政策的支持力度来做出判断。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利率是通过向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招标形成的,超预期流动性投放推动2月3日公开市场操作中标利率下行了10个基点,事实上达到了客观上预期中的降息效果。 中央要求疫情期间做好六稳工作,其中稳就业居于首位,我认为是非常关键的。在特殊情况下的短期内财政赤字小幅度超过3%,并不会影响我国财政的可持续性。 及时调整的流动性供给政策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正在让许多中小企业经历着生存的历练与考验。 |
相关资料 |